websoket的握手与数据传输格式

握手阶段就是普通的HTTP

客户端发送消息:

GET /chat HTTP/1.1
Host: server.example.com
Upgrade: websocket
Connection: Upgrade
Sec-WebSocket-Key: dGhlIHNhbXBsZSBub25jZQ==
Origin: http://example.com
Sec-WebSocket-Version: 13
服务端返回消息:

HTTP/1.1 101 Switching Protocols
Upgrade: websocket
Connection: Upgrade
Sec-WebSocket-Accept: s3pPLMBiTxaQ9kYGzzhZRbK+xOo=
这里的Sec-WebSocket-Accept的计算方法是:

base64(hsa1(sec-websocket-key + 258EAFA5-E914-47DA-95CA-C5AB0DC85B11))

如果这个Sec-WebSocket-Accept计算错误浏览器会提示:

Sec-WebSocket-Accept dismatch

如果返回成功,Websocket就会回调onopen事件

 

websocket的数据传输使用的协议是:

18093511-13d8644ca2344a79a24d50bbae85ef12

参数的具体说明在这: 继续阅读websoket的握手与数据传输格式

Discuz 采集帖子后,分散作者,时间

有些Discuz站长为了丰富站点内容,会从其它站点抓取帖子。比如使用火车头程序等。这样做会有两个问题,发布的时间十分接近,发布作者一样。导致浏览站点的人一看便知,数据是从别处抓取的。为了分散时间与作者,在采集完数据后,可在数据库中执行下列SQL,可将数据分散。

//将指定人的帖子时间分散,authorid=2是 uid=2的用户
update `yhw_forum_thread` set dateline=(1284744665+ROUND(RAND() *1000000000)%97701546) WHERE authorid=2;
update `yhw_forum_thread` set lastpost=dateline WHERE authorid=2;
//将指定人的帖子的作者分散,authorid=2是 uid=2的用户
update yhw_forum_thread set `authorid` = ROUND(RAND() *10000)%(select max(uid) from yhw_common_member) where authorid=2;
//下面这句是将不在用户表中的authorid,重新生成。要反复执行多次,直到反更新的条目为0,
update yhw_forum_thread set `authorid` = ROUND(RAND() *10000)%(select max(uid) from yhw_common_member)
WHERE `authorid` not in (select uid from yhw_common_member);
//根据authorid重新生成author和lastposter
update `yhw_forum_thread` set author=(select username from yhw_common_member where uid=authorid),
lastposter=(select username from yhw_common_member where uid=authorid);
//更新forum_post,使author、authorid、dateline与forum_thread一致
update `yhw_forum_post` p set author=(select author from `yhw_forum_thread` t where t.tid=p.tid),
authorid=(select authorid from `yhw_forum_thread` t where t.tid=p.tid),
dateline=(select dateline from `yhw_forum_thread` t where t.tid=p.tid);

除去Discuz域名中的目录路径

一般在空间安装discuz会将其安装在根目录中,使用域名映射到根目录上。这时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为了在一个空间中多放几个网站,一般会为每个网站创建一个目录,将各个网站的域名映射到对应的目录上。使用该方法可以在一个空间中安装多个discuz。但此时访问discuz时,一般会在域名后面多出来一个该discuz所在的目录,如将在个discuz安装在bbscenter目录中,对应的域名为bbs.daahe.com,此时访问该discuz时,将会出来诸如http://bbs.daahe.com/bbscenter/forum.php的路径。
为了解决该问题,可采用如下方法:
1、找到source/class/discuz/discuz_application.php文件。
2、打开该文件,找到private function _init_env() 方法。
3、找到如下代码处:

define('MAGIC_QUOTES_GPC', function_exists('get_magic_quotes_gpc') && get_magic_quotes_gpc());
define('ICONV_ENABLE', function_exists('iconv'));
define('MB_ENABLE', function_exists('mb_convert_encoding'));
define('EXT_OBGZIP', function_exists('ob_gzhandler'));
define('TIMESTAMP', time());

4、在此代码后加: define(‘SUB_DIR’, ‘/bbscenter/’); //bbscenter是该应用所有目录

css实现书籍目录效果,点线自适应

其实实现起来很简单。要求点线长度自适应。仔细看看,我的点线还是有些问题的,不完整。不知道如何解决,图片么?
75290c1a45ceec468718bf58
代码实现如下:
css:

*{margin:0;padding:0;}
body{font:12px Arial;}
ul{list-style:none;}
.menu{width:600px;margin:10px auto;overflow:hidden;border:1px solid green;}
.menu li{position:relative;padding-left:4px;height:22px;line-height:22px;/*此属性相当重要啊,没了它,下划线就木有了,原理你懂的*/white-space:nowrap;font-size:14px;/*此后的设置针对ie6,子元素设置为position:relative;时,在Ie6中找不到父元素*/width:100%;overflow:hidden;}
.menu li .page_index{position:absolute;display:block;padding:0 4px;right:0;top:0;line-height:22px;z-index:1;background:#fff;}
.menu li .dashed_line{height:0;overflow:hidden;display:inline-block;width:100%;margin:0 4px;border-bottom:1px dashed #333;/*实现下划线居中*/vertical-align:middle;}

html结构:

Web设计(UI/UE)经验的总结

人们通常在访问购物网站时,并未将它当作艺术品来赞赏。而是为了获得有关产品的信息,找到他想要的产品。所以网站的设计应该尽量清楚和有条理,以便他们能够容易的找到想要购买的产品。

在进行Web设计时,形式应该服从功能。这种方法应用于我们站点的整个设计过程中。

基本设计中注意的几处:

1、用户界面元素要一致.同一个控件在不同的页面上功能要相同。

2、导航栏位置要一致。决定站点的哪些页和功能需要在站点的任何页上都可被访问到。这就是应该保持一致性的”全局导航栏”。

3、注意基本的图形设计原则:例如排版式样、色彩和版面的设计。

4、注意相关元素和功能模块的位置和目的,这可帮助访问者从其它相邻的选择和位置来推断某个链接的功能。

5、网页不可以过于庞大,图片需要使用适当的压缩模式来优化它们。

设计中的难点、矛盾,也是规则:

1、我们要将站点设计得尽量简单易用。

2、另一方面,我们要确保站点中所有强大的工具可为经验丰富的用户所用。

做以下的工作:

1、了解您的用户,调查究竟哪些人在访问您的站点,以及他们为什么要访问。

2、为您的用户提供所需的信息。使导航元素保持一致,并且确保对访问率最高的区域进行明显的标记,是它们易于被找到。

3、使用清楚的消息,如果您需要用户填写姓名,那么就直截了当地说。让访问者自己去计算,他们会感到沮丧,于是转到其它更简单的站点。

4、保持一致性,虽然更改不同Web页的外观并不难,但这并不意味着您应该这么做。将主要功能–例如返回”主页”的链接或者执行一个搜索–放在每页的相同位置。

5、使站点可用。牢记设计和测试站点的可用性。确保用户可容易地执行任务以获得所需信息。如果新的设计没有在这些方面获得改善,那么就不要实施它。

6、保持简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尝试征求反馈意见。有时新人可以很容易找到解决方案。

7、尝试新的东西.不要害怕打破常规,尝试一些完全不同的东西。如果您不试试,永远不会找到真正的答案。

AR眼镜将改变我们的世界

什么是AR

AR其实是Augmented Reality的缩写,中文叫增强现实。最近两年因为移动设备和定位技术的普及,AR也逐渐热了起来。

所谓增强现实,就是在你看到的现实世界中添加物体的技术。听起来很炫,但其实现却弱爆了——因为它要求你通过摄像头去看世界。技术原理很简单,计算机在显示从摄像头捕捉到的图像的同时,再叠加上额外的附加图像就OK。 为了让叠加上去的物体更加真实,一般会让这个物体随着摄像头视角的移动而改变,从而看起来像真的一样。

要做到这样,要准备两个东西,一个是建立好的3D模型,一个是实时获取的视角变换数据。为了更容易算出视角变幻,一般会要求在摄像头前放置一个有特殊标示的纸片用于定位。 OK,我们看看看这个技术能给动漫宅网友带来什么福利。

通过AR技术,技术宅们将初音的3D模型投射到了现实的桌面上,从而可以通过摄像头360°的欣赏甩葱动作。 当然游戏厂商也不例外,制作国民女友的《LovePlus》在其发布的iPhone应用中也加入了AR技术,只要将标志打印出来,贴到地板、椅子或者桌子上,就能通过iPhone的摄像头看到自己在游戏里的女朋友啦。

没玩过的同学可以去这里下载

当AR遇到GoogleGlasses

为什么这么NB的技术一直没能规模化流行呢?有几个原因。

首先是摄像头的问题。只能通过摄像头观看这个特点严重的制约了AR的使用,在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谁都不会随时带个摄像头在身边。到了智能手机一统天下的时候,摄像头对电量的消耗又让人不可能随时开启,这使AR构造起来的代入感不能够持续。

然后是标记定位也存在问题。需要打印标记才能定位很不方便,不过近期一些图像识别技术已经可以直接通过像素捕捉对比来做粗略的定位了。

还有手机性能也是问题,从08年开始我就持续关注这个技术,但大概到iPhone3G的时候,开源的AR库才能够流畅的运行。

所以当我看到Google Glasses的时候,我知道AR的时代真正来临了。Google Glasses本身是眼镜,这让它不用通过摄像头去显示现实,而在光线进入人眼前,却可以进行修改和叠加。这完美的解决了AR体验持续化的问题。

Google Glasses还提供了定位数据,通过GPS、加速器和气压计,我们可以很精确的描述一个人在现实世界的位置,然后将一个虚拟的世界叠加进来。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交互方式。

在游戏领域,这意味着一个以真实世界为基础的虚拟世界将被激活,以往只在家里活动的游戏宅们,将在现实中相聚、相识和协作。如果你无法想象,那么来看看Google发布的这款AR游戏——ingress

目前这款游戏还只是在手机上使用,当我相信一旦Google Glasses正式发布,它将随之发布真正震撼的版本。

到那个时候,只存在于童话、电影、小说和二次元里边的平行世界将被建立。我们看见的那个现实,将被一副眼镜彻底改变。

2015 年… 你的智能手机将取代你的车钥匙


既然智能手机可以让一个人的钱包变空、口袋变空,那么,它为什么不能取代一个人的车钥匙呢?汽车生产商“现代”就在做这样一件事,密码是,NFC:

现代的解决方案是这样的,在车门位置嵌入一个 NFC 芯片,当你走进爱车时,只要拿起手机,对着芯片位置一扫,好了,车门自动打开。而一旦你进入车内,你就可以将手机放到汽车中央控制台上,汽车就能启动了(如下左图位置)。很多人可能会担心手机没电怎么办,现代已经考虑到了——他们在车内内置了一个感应充电托盘,可在驾驶过程中为用户的手机充电。

实际上,现代已经在自己的“Connectivity Concept”连通性概念展示上大秀这样技术,现代汽车欧洲部的一名高管更是这样说道:

“借助这项技术,现代就可以将目前已经集成多项功能(比如电子钱包)的智能手机整合到用户的日常驾驶中,带给用户无缝体验。”

不过,打开车门、启动汽车还仅仅是现代“连通性方案”的一部分,这个汽车生产商的野心还远不止于此。

因为,它的系统将可以识别不同的智能手机、借以辨别手机背后的主人。然后,通过调整车内座椅倾角、后视镜、车内信息娱乐系统和立体声音响音量,为驾驶者带来个性化的车内体验。

当手机被放在控制台上时,它会跟安装在仪表盘上的 7 英寸触摸屏连通。然后,现代就会基于 MirrorLink 车联网技术标准,在触摸屏上导入手机内的联系人、流媒体和应用等个人数据,并能对目的地进行导航,是不是很强大?

MirrorLink 目前已经跟数十家汽车生产商建立了伙伴关系。但话说回来,撇开现代,目前的很多生产商还处在观望状态——考虑到驾驶者在开车时可能会受到干扰,所以仍要解决部分应用要如何导入到触摸屏上,以及如何调整用户界面让驾驶者更为专注驾驶这些问题。

不过,MirrorLink 已经蓄势待发,现代也已经走在了前面。现代称,他们在博通公司的合作伙伴正在努力将这个结合了 NFC 和 MirrorLink 的驾驶技术整合到下一代产品中,并推向市场。到 2015 年,这个系统就会被运用于他们的多个产品。到时,车钥匙就可以乖乖跟钱包一起,被锁进柜子…

Poke 对 Snapchat:不得要领的微创新

在智能手机如此受欢迎的今天,偶尔拿出手机记录一刻身边的美食美景已经成为不少用户的生活习惯。这些习惯映射到移动领域自然让照片类应用具备了广泛的用户基础。哪里有利益,哪里就难免杀的火热,关于照片类应用的各种争端最近就占据了各大科技媒体不少的版面。前一段时间 Instagram 和 Twitter 闹得不可开交,还没等到这两家心甘情愿退居幕后,最近 Facebook 和 Snapchat 又在争着走向台前。在意欲收购照片社交应用 Snapchat 不成后, Facebook 老大 Mark Zuckerberg 更是亲自牵头用 12 天时间复制了一款类似应用——Poke。

那么 Snapchat 为何让 Facebook 如此惊恐呢?

根据 Snapchat 官方博客公布的数据,今天十月底,经过 Snapchat 分享的照片已经超过 10 亿张,用户每天分享的照片数超过 2000 万,但到了 12 月中旬,用户每天分享的照片数就涨到了 5000 万张。虽然Facebook 用户每天分享的照片数超过 3 亿,但相比于数 10 亿用户的 Facebook ,Snapchat 的用户数仅几千万而已。这也就解释了为何 Facebook 会在收购不成后立刻推出 Poke。

Snapchat 是什么

Snapchat 是一款照片分享应用,该应用一个有趣的地方就在于所有在这个平台上分享的照片都只能存活 1~10 秒时间,过完这段时间后,该照片就会被自动删除。用户在查看 Snapchat 好友发送来的照片时必须按住屏幕,否则照片就会消失,当然如果用户在查看照片时顺便截屏,Snapchat 则会告知该照片的发送者。

当用户打开 Snapchat 时会直接进入拍照模式,在照片拍取后,用户可以对照片加上简单的线条涂抹、选择这张照片在接收者面前呈现的时间范围(1-10 秒可选)、存在本地或者直接发送给好友。

Snapchat 的产品功能是如此的简单,以至于略显简陋。但这款形态简陋的产品却让 Facebook 魂牵梦绕,以至于在收购不成后立刻复制一个类似产品—— Facebook Poke。Poke 在产品上基本抄袭了 Snapchat 的创意,仅在功能上做了些许微创新,比如:除了图片,Poke 用户还可以选择发送纯文本;在编辑照片时,Poke 可以选择加入文字;在时间呈现上 Poke 也只允许选择 1 秒、3 秒、5 秒、10 秒四个档位。

Snapchat 与 Poke 的优劣纷争

Snapchat 会受到如此多用户的欢迎,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建立了一个可以不断持续的游戏规则,而且在这个规则下又抛出了两个具有吸引力的着力点。

这个规则就是:用户间可以通过 Snapchat 传递照片交流信息,而且照片仅显示 1~10 秒。在这个交流规则下文字被彻底抛弃,用户之间是通过照片以及对其简单的涂抹来交流的。这种全新的交流方式,难免让“传统的”社交界老大 Facebook 倍感压力,用户以往分享在 Facebook 或者 Instagram 上的图片从来都只是为了展示,交流会通过评论进行,依靠图片来交流是 Facebook 完全没有涉及到的领域。而图片在社交网络上又完全有可能成为人与人之间新的社交媒介,著名天使投资人蔡文胜几天前也在微博上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不久的将来,或许几年后:输入法会被语音淘汰,文字会被图片视频逐步代替。”

规则之外 Snapchat 还有两个具有吸引力的着力点。细心的用户也许会发现 Snapchat 在 App Store 上被标记为 12+,这是因为 Snapchat 用户会分享一些具有暖昧或者挑逗性质的图片。一个初生应用具备暖味气质会是一个很好的推广点,也利于用户之间的口口相传,看现在国内各种和微信类似的通讯应用也就陌陌还有看点。虽然陌陌目前在竭力去掉这顶帽子,但不可否认这是人类一个普遍需求,所以如果后来者能结合暖味气质来用一用也无妨。

社交产品的泛滥也让用户越来越在意自己散落在互联网上的信息被什么人看见。从 Google+ 的圈子到 Facebook 、新浪微博的仅某个分组可见以及 Path 等私密社交的火热,我们不难发现国内外的社交平台都在探索如何平衡用户分享和隐私之间的关系,而 Snapchat 的阅后即焚模式在这个问题上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用户在拍完照片后即可以选择保存也可以选择以极短的时间分享,这基本上解除了用户对过度暴露个人隐私的担忧,同时又满足了分享的欲望。

从 Snapchat 拍摄的宣传视频中,我们也可以很容易看出其传达的暖味气质以及定位交流工具的特性。

Facebook 虽然迅速做出了类似 Snapchat 的产品 Poke,其也有着海量用户及强大的推广渠道,但这些优势却并不能掩饰其对 Snapchat 产品逻辑的曲解。Snapchat 在创造下一个移动互联网上的社交热点,每天 Snapchat 用户之所以分享如此多的照片是因为他们在使用照片交流而不仅仅是展示它。Facebook 在 Poke 中加入文字分享功能则表明了其对 Snapchat 的理解仅止步于这是一款照片分享应用而完全没有得到 Snapchat 产品的精髓。

结语

历史总是会不断重演,就像当初 Google 不断在社交产品上输给 Facebook 一样,虽然 Google 知道热点在哪里,也努力过,但就是赢不了 Facebook。而现在故事的主角恐怕快换成 Facebook 了。

除非特别声明,极客观察均为极客公园原创报道,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原文地址:http://www.geekpark.net/read/view/168846

图片类应用路在何方?

当 Instagram被天价收购时,人们似乎以为读图时代已经结束,再也不会有超越 Instagram 成就的机会出现。但随着 Flickr 对移动端的重视、Google 收购 Snapseed 并将其免费、Twitter 移动应用增加滤镜功能,以及一个又一个新兴图片类工具或社区的崛起,读图时代也许才刚刚开始。毕竟,Instagram 只是验证了图片分享是一种强烈需求,但如何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可以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却依然没有答案。

我们可以把目前市面上的图片类产品的模式分为涉及图片美化修改的工具和交流分享的社区两部分。大部分产品要么是两者兼有,要么只偏向其一。我们可以想到的盈利模式也无非“免费+广告”、应用内收费或者订阅式服务。软件产品本身的零边际成本的特点,加上移动应用商店又降低了产品的营销支出,不需过多的运营成本使低价竞争成为可能。况且大批优秀的程序员和研发团队的出现加快了技术和创意的交流,使得美化图片的技术优势并不突出,用户也不可能轻易感知美化效果的好坏。在现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图片类应用该如何寻得出路?

a1

做商品,卖工具

如果对自己的技术优势足够自信,对应用一次性收费是最直接有效的。Camera + 无疑就是这样一款优秀的产品,已经确立了自己的品牌优势。新的同类型图片美化工具即使有更出色的技术,也很能撼动其已经积累的口碑。况且像 Adobe 这样有资金和技术优势的大公司,也会通过推出 Photoshop Express 移动版这样的免费品来强化已有的品牌地位。同时,还有一些像美图秀秀、Camera360 以及 POCO 相机,甚至功能更加强大的如 Pixlr Express、Snapseed 这类免费品。别忘了,iOS 和 Android 自带应用也具备基本的图片美化功能。

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图片修改类付费应用已经饱和的情况下,还有大量优秀的免费品竞争,一次性收费并不利于新的图片修改工具的发展。事实上,根据 AppsFire 公布了 2012 年 App Store 信息图,2012 年发布的所有 App 中,只有 66% 是免费应用。

免费是一种能使自己的产品在前辈的声誉中快速脱颖而出的有效促销手段。免费的产品降低了用户接触成本,使用户更乐意尝试新事物。但免费不可能成为一种盈利模式,因为它根本就无法保证产品能盈利。免费的商业逻辑在于降低用户的接触成本,从而快速捕获大批用户群,从中寻找可能的付费对象。所以由此延伸出内置广告和应用内付费两种流行模式。但作为一款简单的工具类应用,内置广告无疑会降低用户体验。而应用内付费,无论是特殊滤镜收费还是购买什么美化包,都一样会面临残酷的竞争。如果不针对未被开发的新需求,这种卖工具的方式已经不再适合新兴的产品,图片类应用需要寻找新的商业模式。

a2

 

做服务,盈利手段多样化

Snapseed 被 Google 收购后立即变成了免费品,除了 Google 有着雄厚的资金优势外,Snapseed 启动画面出现的 Google + 的标识也表明了这款免费品是为 Google 的社交平台服务。将移动端的图片修改工具以免费的形式作为吸引用户的促销手段,在此基础上打造平台服务,也是许多产品正在探索的思路。

社区是图片摄影的常规发展思路。社区的优势在于,用户长期沉侵其中造成巨大的迁移成本,使其很难使用其他同类产品。Flickr 由于在移动领域的缓慢,使 Instagram 顷刻间成为图片分享社区的新品牌。但 Flickr 毕竟作为老牌摄影爱好者的聚集地,手握大批忠实的摄影师,也不是没有反击能力。新上任的梅姐已使 Yahoo 重新重视 Flickr 移动版,其新 iPhone 版的改进也有望加大对 Instagram 的打击。Flickr 是典型的订阅付费,其盈利能力已获市场的认可。

国内的 POCO.cn 也是一个汇集摄影图片的社区。POCO 将“摄影”跟“生活”结合起来,宠物、美食、旅游、摄影服务,甚至电子杂志等等诸多门类构成了整个社区。POCO 是有着浓厚生活信息的分享社区。POCO 便依次建立了各种盈利方式。比如美食类餐饮广告,摄影服务收费等。与 Flickr 一样,POCO 移动端的各种相机应用也是吸引用户加入 POCO 社区的入口。

以上两个图片社区都是移动端提供免费图片美化工具,以巩固其网络社区的地位,从而提供各种不同的服务。图片存储服务的订阅收费是一种免费增值模式,它既具备免费品吸引用户的优势,也为付费用户提供其所需的服务。对服务收费和对商品收费的区别在服务是可以被长期感知的,更容易使消费者形成物有所值的感觉,且大量存储的数据也增加了迁移成本。Camare360 的云相册也透露其打算通过订阅存储空间收费的盈利意图。另外,Camera360 刚推出的SDK服务,也有 Aviary 的成功在先。而 POCO 以摄影图片为基础,向各种生活相关类别堆出各种服务也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它利用了社区的另一个特点,用户黏性强。一旦人们沉侵其中,很难愿意离开。社区的力量,连 Adobe 都不敢小视。后者最近收购设计社区 Behance 实现工具和社区的整合。

a3

玩花样,寻找别样需求

我们已经分析做一款收费的图片修改工具很难具备优势,但通过免费图片工具,走“拍照——美化——分享”的传统思路,即使最终建立了自己的平台,竞争也不会轻松。产品需要探索新的产品模式,识别未被感知的新需求。

像 Snapchat 这样规定图片显示时间的分享模式,或者啪啪这样加入声音来传播也是产品模式创新的案例。但毕竟这类比较“浅薄”的产品很难在今后找到合适的盈利模式。Instagram 在盈利上的困境也暴露了它“浅薄”的特性。Instagram 作为一个图片社区其实是不够的。它仅仅只是利用优秀的滤镜,通过标签、喜欢、评论构建了一个利于图片像 Twitter 的文字一样可以快速传播的模式。你甚至都无法在这款应用中找到作为一个社区应该有的热门标签、流行话题、热门用户的排行榜。你上传的图片必须被裁减,你也无法对自己的图片分类利于今后查看。所以说 Instagram 只是一款用图片交流的社交网络,而不是 Flickr 那样的摄影社区。“浅薄”品不仅可以被轻易模仿,而且还很难留住用户,因为它最多只算做一个特性(Feature)。对于微信或者 Path,图片的美化分享就是其主功能的一个特性。当 Instagram 的新隐私政策激怒了用户,用户可以轻易地离开。Twitter 和 Flickr 正在追赶 Instagram,Facebook 也推出自己的类 Snapchat 应用 Poke。配合他们已有的社交平台,“浅薄”品的先发优势也很快会被逆转。

同样是拍照滤镜加分享社区,EyeEm 加入“拍照任务”的模式成为盈利模式的新尝试。“拍照任务”会要求用户去拍摄一些特定主题的图片。目前 EyeEm 已经跟红牛和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等数个品牌建立合作。“拍照任务”可以被视为一种新的营销活动,成为一些品牌和其忠实粉丝互动的新形式。利用图片进行营销活动是一种很直接的想法,但即使是 Pinterest 做得也不够好。

同样也是滤镜,来自西安的 Blux Camera 则可以分析环境、光线,识别拍摄主体,推荐最佳拍摄模式和滤镜效果。这是一款目前面向海外市场的收费应用。其优势在于解决了用户不知选着何种滤镜的困惑,进一步降低了拍照门槛,所以其付费是针对未被挖掘的的新需求。

a4

图片类应用如果单纯做工具,去发觉新的拍照需求,或者像 Line Camera 那样玩贴图,也可以为自己找到一席之地。而拓展到社区平台,除了免费增值外,数据挖掘也是一个可以探索的领域。Instagram 对其新隐私政策不满的回应,也透露其打算分析用户数据,识别出可以广告推广的图片的意图。图片类应用的盈利是一个持续探索的过程,但目前还不存在足以傲视天下的盈利模式。我们可以确信的是在群雄逐鹿中,各种探索和挖掘将会更有利于用户满足自身的需求。

原文地址:http://www.geekpark.net/read/view/168674

快播大屏幕——多屏互动新体验

快播大屏幕,是一款基于多屏互动的智能播放设备,通过无线网络连接的方式,可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媒体内容(图片、音乐、视频、游戏等)传输到电视、投影仪等大屏幕上进行播放,实现各种屏幕之间自由切换和分享,简而言之,就像一条看不见的 HDMI 高清线。

类 Apple TV 的产品本质

Apple TV 是由苹果公司推出的一款高清电视机顶盒产品,用户可以通过 Apple TV 在线收看电视节目,也可以通过 Airplay 功能,将 iPad、iPhone、iPod 和 PC 中的照片、视频和音乐通过传输到电视上进行播放。

而快播大屏幕虽然在产品定位上不同于 Apple TV ,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也承担着同样的需求:定位于智能手机配件,可实现智能手持终端内容到电视、电脑等大屏幕的展示和互动,兼容了苹果“AirPlay”、微软“DLNA”等其它多屏互动协议,相比较苹果产品,其适用性更广泛。除去机顶盒内容层面来说,这是一个非苹果用户的主要选择,苹果用户可以在苹果自家的产品上通过苹果自带的协议实现操控,但在其他设备上来说还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不同设备所支持的协议不一样,不同设备的系统也不同,所以几乎很难实现互通,借助快播大屏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内容层面的风险回避

前一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小米盒子风波,其主要问题就是来源于内容层面的政策障碍,根据广电总局颁发的《持有互联网电视牌照机构运营管理要求》(业内称“181号文”)文件,要想做机顶盒只能选择连接广电总局批准的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机构设立的合法内容服务平台。目前通过广电总局验收的平台只有7家(即7大牌照方),分别是CNTV、百视通、南方传媒、华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 CIBN、湖南广电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CNBN(央广广播电视网络台),而什么都不具备的小米盒子显然是踩了红线。

而在这一点上快播大屏幕采取了一个比较讨巧的方式:定位为工具而非内容平台,但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内容需求。

快播大屏幕产品定位于多屏互动,并没有涉及到内容层面。但通过快播大屏幕研发的“ Qvod Smartplay ”协议,同时兼容苹果“Airplay” 、微软 “DLNA” 协议,这意味着快播大屏幕将全面支持包括腾讯视频、搜狐视频、奇艺影视、 PPTV 等目前市面上大部分主流的基于多屏互动的互联网视频应用。相比于小米盒子把这些互联网视频整合在盒子中的风险来说,快播大屏幕是几乎没有风险的,它所做的只是将你手持智能终端的内容投影到电视上,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手持智能终端的内容是不比小米盒子少的,但却没有政策风险。

多屏时代的新需求

随着智能终端的兴起,我们的生活里已经不只是过去的一块屏那么简单,从过去唯一的电视屏到现在的手机屏、PAD屏、电脑屏、电视屏甚至投影屏等各种各样的屏幕。每个屏有自己的应用场景以及交互特性,也会带来不同的体验。

手机由于便携性和通讯属性,主要满足用户沟通的需求,在智能手机时代在满足沟通这个基本前提之下还能满足一些工作及娱乐需求。平板电脑更适合文字和图片阅读,在游戏互动上也有比智能手机更好的体验,主要满足娱乐的需求。电脑属于更高交互性的东西,满足工作和娱乐的多种需求。电视屏幕更多的是追求高质感的画面视觉效果,更多的是娱乐的拓展。

屏多了,问题也随之而来,多屏的属性在很多情况下定位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异,很多时候不同屏幕之间的内容在多屏之间是需要显示和互动的。苹果自有的系统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苹果产品之间可以实现平滑的无缝显示和操控,但对于 Android 用户来说,这个产品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他们的需求。

举一个比较简单的使用场景:手机游戏功能的拓展。

通过快播大屏幕将手机中的画面同步传输到电视屏幕上,手机端就成为了万能的游戏手柄,同理可以将平板上的画面同步传输到电视屏幕上,平板也会变成游戏手柄,只要这些游戏支持 QVOD SmartPlay,都可以在不同屏幕间传输及互动,对于过去需要额外游戏设备来完成的游戏,现在通过手机这样的交互就可以完成,对用户来说是一件好事。

定位为配件的快播大屏幕,绕开了政策风险,给了用户更多的选择,只是能否被用户认可,还需要市场的检验。

原文地址:http://www.geekpark.net/read/view/168910